半导体设备“链主”带动4家国产供应商IPO?上海制造业靠数字化硬核争先

来源:上观新闻2023.9.8

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中微半导体,其一台刻蚀机中有约1.4万个零部件,但2017年时,大部分零部件依赖进口。也正是这年,中微公司决定将内部IT部门独立出来,以提升供应链国产化率为目标,成立中微汇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此后,这家“工赋链主”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硬核输出其严格的质量标准,强势培育符合标准的本土厂商,现已汇聚近千家直接供应商,制造刻蚀机的整条供应链中,国产零部件已逆袭成为大头。“而且,跟着我们一起奋斗的本土供应商们,从一开始仅数十人规模,发展到而今至少有4家正在IPO过会。”中微汇链总经理董祥国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

中微半导体。

9月6日,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交流会暨数字化诊断启动会在上海化工区召开。中微汇链是去年公布的上海市首批10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之一。而在此次会议上,包括中国商飞、云汉芯城、微创医疗等在内的新一批共1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名单出炉。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发展乃至产业高端引领的必修课。从国际上看,美国已连续十年推进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欧盟则推出新欧洲工业战略,其中德国发布了德国工业战略2030,加快发展智能工厂。从国内看,山东省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浙江则提出到2035年力争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跑者,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再看上海,近年来先后发布“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工赋上海”“智能工厂领航”等行动计划,已在全国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

宣示数字化转型决心的上海制造,具体成效如何?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在会上介绍,上海已建起一站式诊断服务平台“工赋·制诊”,推出首批29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服务商目录,系统推进上海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目前,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上海标准正走向全国,已建成宝信、电气数科等30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了全球120万家企业、861万台工业设备、153万个工业数据集,促进全行业平均增效23.4%、降本12.3%。上海聚焦智能工厂的打造,已累计建成100个市级智能工厂,其中上汽乘用车临港数智工厂、华谊新材料智能工厂、安波福电气智能工厂成为国家级标杆工厂,产值超10亿元集成商超过10家,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更成为“集成+硬件”双百亿集成商。另外,目前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超200亿元,产量达7.2万台,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十分之一,上海机器人密度达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此次会议上还发布了上海市第二批“工赋链主”培育企业、2022年度十大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上海市首批29家规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服务商。“工赋·制诊”服务平台也在会上宣布正式上线。

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裘薇告诉记者,很显然,目前上海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中,涉及2026年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出口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更为高涨。这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根据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2026年,水泥、钢铁、电力、铝、化肥等成为首批被纳入行业,每年须向欧盟提交进口产品隐含的碳排放数据。而对于碳足迹的追踪、计算与管理,必须依赖数字化体系。“与此同时,上海也尤其强调标杆引领,鼓励链主企业通过数字化供应链来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因为数字化供应链有线上下单、实时质量管理和实时物流监控等要求,链上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改。”裘薇还透露,针对一部分把“生存”需求置于数字化转型需求之前的中小企业,上海也已在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近期就会出台。

据悉,2022年底,上海市数字化办印发《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全市9400余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比例不低于80%;全市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形成10个试点示范园区、20个标杆性智能工厂、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工赋链主”、50个超级场景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引领格局。目前,到2025年全市近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100%全覆盖的目标,正按照今年完成20%、明年40%、2025年40%的节奏扎实推进。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