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动辄上万元的进口人工晶状体,在上海松江这家企业实现国产替代

来源:上观新闻2023.7.26

7月25日,在“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集中采访活动中,记者来到位于松江经开区的昊海生科国际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作为松江生物医药产业代表,昊海生科成功打破人工晶状体市场国外垄断,成为全球第七大人工晶体生产商、国内第一大骨科关节腔粘弹补充剂生产商。
实现国产替代
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率最高的眼科疾病,通过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片进口的人工晶状体动辄卖上万元,高昂的价格让患者用不起药。”昊海生科总经理吴剑英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现状,昊海生科选择以人工晶状体研发为市场切入口,带领团队研发攻关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据了解,人工晶状体是指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透镜,只有通过它,白内障患者才能看清周围景物。多年来,国内人工晶状体市场主要为进口产品所占据,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国内生产商始终无法实现国产化替代。

经过多年的不断自主创新和产业整合,昊海生科成功打破国外在人工晶状体上的垄断。
昊海生科松江厂也是国内最大的可吸收生物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实现了人工晶状体产品从原料制备、光学设计、创新工艺研发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布局。
“除了治疗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在眼科、骨科的诸多细分领域,还有很多‘国内空白’需要去填补。”吴剑英表示,“国产替代”攻坚克难的路任重道远,技术研发创新的脚步不能停下。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在吴剑英看来,昊海生科在人工晶状体等领域的突破,关键在于企业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成果转化,不解决市场和科技的对接适配问题,科研就无法可持续性开展。”吴剑英说,有时企业需要研发支持找不到合适的研发机构,高校等研发机构的成果缺少市场应用场景,被束之高阁没能生产转化。
在昊海生科,很多早期科研成果都来自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随后通过大学推动技术落地,再联合医院进行临床转化,实现科研临床和制造环节打通。
通过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昊海生科取得了一系列发展和科研成果:连续15年蝉联国内眼科粘弹剂、手术防粘连剂市场份额冠军,连续8年位居国内骨科关节腔粘弹补充剂市场份额第一,连续8年维持中国第二大外用人表皮生长因子生产商的市场地位。

目前,昊海生科拥有两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产品,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多个省部级技术及研发转化平台和一个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已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建立全球联动研发体系。截至2022年底,昊海生科承担科技部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2项、上海市重大科技研发项目40余项,累计申请专利500余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00件、国际发明专利数十件,起草或参加制修订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行业标准10项。
“企业发展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在研发领域,我们借助松江大学城资源,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强化校企互动,效果良好。”吴剑英表示,通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研发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创新走上“快车道”。

据悉,自2016年推进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以来,松江区加强了重大研发平台的引进培育工作。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松江共引进培育各类研发机构300余家,包括G60脑智科创基地、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园区等。目前,松江区企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达到81家,总数排名全市前列,为松江区科技产业能级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高端智力资源。
吴剑英表示,借助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昊海生科在长三角多个城市打造“百城千店”的终端服务网络,打造“前店后厂”的产业布局,努力成为中国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企业。下阶段,昊海生科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投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持续拓展核心技术在新领域、新适应症上的运用,不断提升公司的产学研协同效应,实现更多国产化替代。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