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笼、广利粽、三鲜豆皮……舌尖上的古镇火热开街!遛狗爷叔:有空要吃遍这里的美食

来源:周到上海2023.3.21

这个周末,松江区东北部的泗泾古镇在历时六年的修缮开发后,重新开街了。

泗泾笼、广利粽、迁西板栗、重庆酸辣粉、老北京雪梨汤、蒙古烤肉……在古镇老街开江中路上,泗泾当地老派美食与75个特色摊位组成的“集市开乐”,共同组成了古镇的美食拼图。穿梭在“舌尖上的老街”里,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且吃且看,很有心得。

住在附近的陈老先生说,看着如今古镇上那么多新老美食,要找时间一个一个吃过来。

游客兴致高:老夫妻步行一小时前来,泗泾笼皮薄又多汁

 走进“泗泾古镇”高高的门楼,右手边就是店招上还扎着红绸的“泗泾笼”,这也成了古镇上最有人气的地方之一。

“给我鲜肉小笼包和蟹黄小龙堡各来一份,再来一碗鸭血汤!”

“我要一份咸菜肉丝面!”

拥在左边收银台前的顾客们纷纷下单,拿出手机扫码支付。

右侧的透明厨房内,陈老板穿着白色的厨师服和手工师傅们一起忙碌着:“来,二两鲜肉小笼包打包好了!您拿好!”

做生煎的师傅不时走过来掀开盖子,看看窝里“白胖子”们的情况,火候差不多了,开始往上撒芝麻,“9-10分钟出一锅!”。背后的工作台上,熟练的阿姨们飞快地给挑进馅料,给小笼包的皮子打褶。

还有顾客拿着号牌等在“厨房”门口,对着即将出笼的美食望眼欲穿:“我的好了没有?”

上午的泗泾笼店一派忙碌,不时有新的顾客走进店来。

周爷叔和老伴儿坐在二楼等着吃,他们点了一份招牌鲜肉小笼,还点了一份荠菜鲜肉馄饨。

“听说这里开街了,我们从家里走了一个小时到这里。”周爷叔告诉记者,90年代起自家在松江就有一套房,但人住在长宁区。大约三年前,他和老伴儿住到了松江的房子里。“从我们住过来,这古镇就一直在修缮,所以很期待它的新面貌。”

周爷叔和老伴儿以前也来过这里,对古镇的印象是“旧”:“那时候的房子都是矮平房,没有弄得那么好的。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修旧如旧,要有古镇的样子。”

对于泗泾小笼,过去没有机会尝试,所以今天来吃吃看。

一二楼间的传菜通道不是靠服务员走楼梯,而是菜品有专门的“小电梯”。服务员从中拿出菜品,直接端到顾客们的桌子上。

周爷叔和老伴儿尝了尝鲜肉小笼:“皮薄,汤汁很多,味道不错。”

集市很热闹:没见过的“彩虹梨”,开业优惠的“养生馆”

形状像梨、颜色像苹果,乍一看还有点像桃子和李子。“彩虹梨”的摊位前,围着一圈好奇的顾客:“老板,你这是什么水果?”

老板指指旁边手写的提示牌:“野山梨,大山深处的野梨子,吃口甜,产量很少的。”

“给我来一斤,老板,旁边的青芒果怎么卖?”

在老街上,75个特色摊位组成的“集市开乐”将这里变成了热闹的美食街,五湖四海的招牌美食都汇聚在了这些琳琅多样的摊位上。

粽子摊上,广利大肉粽、加肥大肉粽、蛋黄大肉粽等六种粽子,5-9元一只不等,旁边还挂着“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利粽子制作技艺”的铭牌,往来顾客一目了然。

主打“皮薄馅软、滋味鲜美”的三鲜豆皮也是绝对的人气摊位,一位买到后当场开吃的老伯说,看着就觉得好吃,但吃过后才知道里面的配料:“原来还有米饭夹心。”锅内金黄饱满切割成一块一块的豆皮点心,吸引了不少顾客等候购买。

和女儿一起来的宋阿姨逛吃一路,完整走了一遍开江中路后,没有找到老店“阿六汤圆”。报业巨子史量才的故居就在古镇上,他念念不忘的就是“阿六汤圆。

连问两个安保人员,都说不清楚这家汤圆店,直到问到了一位女工作人员。“阿六汤圆啊,老的关了,新的还没开,但如果有活动的话会摆出来的。”周围的游客恍然大悟,有游客笑道:“那成快闪店了。”

除了即食的美味,这些特色摊位中还有“养生馆”。一群结伴来的阿姨们围着卖铁皮石斛的摊位。“开街头三天有优惠了啊,走过路过看一看。”

同样是来自安徽霍山的铁皮石斛,普通款标价8.8元/克,“龙头凤尾”标价12.8元/克,“今天每克减4元,这个4.8元/克,龙头凤尾8.8元/克。”

旁边枸杞茶叶摊同样很热闹。

“枸杞怎么卖?五斤一包?不不不,太多了,给我两斤就好。”

“云南极品毛冬青,降火清热很好的啊……”

爷叔玩法多:有人脚踩电动平衡车,有人悠闲街边遛狗

热闹的老街上游客们走走停停、吃吃逛逛,忽然来了位戴着黑皮帽、穿着皮夹克的时髦的“老克勒”,脚踩一辆白色的电动平衡车,比任何步行游客都快地在路面上移动,看着很是拉风。“古镇开了,我来看看,这平衡车是买给孙子孙女的,他们玩腻了,现在我来玩!”

“你这个车子,没有电的时候会倒下来吗?”

“老克勒”跳下车来,示范了一下:“没有电会倒的!它靠电立起来,靠电走,我站在上面,主要控制方向、前后和速度。”

古镇修缮后平整宽阔的道路也方便了他的通行:“上午人还比较少,我走一走,人多就走不了啦。”说完挥别慢慢走着的顾客们,又朝前面拾去了。

住在附近“一里都不到”的沈老先生牵着爱犬来到了老街上。与其他兴致勃勃快速走入古镇的人不同,他在老街入口处的人行道上站了一会儿,遥望前面最热闹的地方。

在他的记忆里,老街一直是繁华热闹的所在。千年的古镇发展到后来,人气鼎沸,“古”的感觉却有些不足。“本来街上的房子比较破旧,还有不少老房子翻新后都是现代的房子了,文物保护建筑和安方塔混在里面也显不出来。”

“小时候就在这个边上生活,吃的东西很多的,老上海有名的那些,大饼油条都有的。”沈老先生表示,自己以前也吃泗泾小笼,二三十岁的时候吃得最多,当时价格很便宜。过去这条老街上有国营的泗泾小笼店,好像就开在现在新店的那个位置。

沈老先生说,古镇装修了挺长时间,差不多六七年,没开的时候他就一直过来,晚饭后遛狗、散步,以后更是会经常来。

“这边这么多吃的,打算有空的时候都去吃一遍吗?”

“那肯定要吃的!”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