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路解放大厦代表着一份精神,代代传承

来源:原创2021.12.17

识别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品质风貌,最直观就是建筑物。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栖身地,亦是文明的发源地,更是乡愁的慰藉地。

汉口路,曾经闹中取静,不显山不露水。屈指算来,她竟已存在近160年了。屹立于汉口路的解放大厦现在已代表着一份精神,渊远流长,静水流深,代代传承。

在历史中诞生,在发展中孕育

从20世纪20年代起,汉口路东段山东路口一带,曾为全中国新闻业中心,《新闻报》和《申报》报社都设在此处。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申报》在汉口路的申报馆里跨越了三个时代的办报生涯,一百多年的历史岁月让它显得格外复古与摩登。

汉口路上老建筑众多,许多往事淹没在建筑群中。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邢建榕说:“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从市政开始,市政的现代化从道路开始。上海道路的背后,是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化历程的浓缩。”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路”串联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历史,串联了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形态和烙印。

汉口路全长不到1500米,一代代名人却在这里留下足迹:从赫德、杜威、罗素、爱因斯坦,到鲁迅、胡适、柔石、阮玲玉、张爱玲……他们,竟串起了百年上海的沧桑历史!

上海开埠初期,汉口路两侧多为洋行,20世纪初,中国银行创始于这条路上,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大楼也设在这条路上,如今路过这里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历史风韵。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的第2天,作为华东局和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在申报馆里创刊。改革开放以后,办公场所已不能满足报纸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新的解放日报大厦在申报馆斜对面开工建设。

这幢26层的大厦,具有新闻机构的内涵,以新闻书写的笔为外形象征,外立面玻璃幕墙的绿色代表了写稿的稿纸。建成后,造型独特的大楼,当时在周边犹如鹤立鸡群,在顶层尽览外滩和黄浦江。大楼的外观犹如一支如椽巨笔直指蓝天,绿白相间的墙面好像铺展的稿纸;尖尖的屋顶,如同削过的画笔。入夜,射灯照彻墙面,犹如一颗玉笋拔地而起。远远望去,红光射斗,豪气冲霄。

上海滩“报业街”的中心地带

在上海,汉口路也是最早用中国地名命名的马路之一。1862年12月,工部局董事会正式通过议案:凡南北向干道,用中国省份名称命名;凡东西向干道,用中国城市名称命名。在东西向马路中,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和广东路(原称广州路)最有名气,它们也各有别号: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和五马路。

五条马路如“五朵金花”,功能各异,性格亦不同:大马路南京路端庄大气,好客热情;二马路九江路小家碧玉,总喜欢躲在大姐的身后;四马路福州路有时性感风骚,有时知书达理,放浪不羁中透着书卷气;五马路广东路八面玲珑,街坊邻居都喜欢,人缘很好。只有三马路汉口路有点低调,深不可测,难以名状,很难用几句话来形容……

说起当年的“海关路”,很多报人都熟悉这段历史:上海最早的报纸是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报址就在海关路;尔后诞生的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也在同一条马路上。

随后,如今的汉口路便成为了上海滩“报业街”的中心地带。

汉口路300号解放大厦,屹立于南京东路写字楼和外滩写字楼群中,曾经是闻名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作为当时上海两大报业集团之一的解放日报集团的大本营,这里曾经聚集了上海最重要的多家新闻媒体: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房地产时报……

楼里进进出出的是风风火火的记者和编辑,全上海最鲜活最实用的新闻大多是从这里酝酿生产及传播出去的,文化气息依然不绝地在此绵延。

它的崛起为上海日新月异的南京东路、外滩地区增添了一个新景点。

招商热线021-63225550

作者:陆怡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