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申报馆” 百年海派人物肖像群

来源:原创2021.9.17

1918年10月10日,在上海市中心三马路,一幢富有现代感的新式大楼的落成仪式吸引了众多名流和市民,而大楼门楣上的“申报馆”三个字格外耀眼夺目。从这里起步,“申报馆”几经转手、搬迁、改造,在中国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中,见证众多历史时期的重大节点、重要人物以及无数日夜不眠不休下的无数篇新闻报道,陪伴上海城市一路前行。

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

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汉口路转角(望平街)创办《申报》,跨越了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代,一代又一代报人在此纵观世界风云,记录历史沧桑,承载光荣梦想;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20世纪的中国报业大王史量才;当年的申报馆里有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轮转机,楼顶还养了三四百只信鸽,用于记者远距离发稿……

申报馆原来在山东路197号。1882年迁到汉口路礼拜堂对面。《申报》最早为双日刊,不久就改成日报,销路果然不错,于是美查又创办了点石斋印书局。1907年美查回国,又把《申报》出让给了上海当时报馆的华人经理席裕福,后者以7.5万元将全部产业买下,再把报馆迁回了山东路。

1912年,32岁的史量才接管《申报》,立下了“不偏不倚、言论自由、民众喉舌”的办报方针。他首先改进了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刷五六千份。1916年报业泰斗史量才把砖木结构二楼拆除,耗资70多万银两重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厦,门牌号码是汉口路309号。《申报》日销量近五万份,一小时就可以印刷完毕。他还收买自创刊起全部的《申报》、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举办流通图书馆和补习学校等公用事业。

苦心经营22年的“申报纸”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又一改政治上保守谨慎的作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更加趋向于爱国民主。1931年12月,宋庆龄起草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宣言,《申报》刊登了这一宣言、1932年6-7月又发表社论《三论剿匪与造匪》。同年报纸又邀请了留法归来的黎烈文主编副刊《自由谈》,请鲁迅、茅盾、巴金、郑振铎、陈望道、叶圣陶等进步作家撰稿,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在上海影响很大。《申报》的销量迅速增长:1912年每天销量是七千份,1915年增加到10万份,1928年达到14.3万份。因为其历史悠久,收入又很广,上海人都称为“老申报”,甚至将新闻纸都成为“申报纸”。

从1912年接管《申报》到1934年遇害,史量才苦心经营了二十二年,铸就了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生命的代价实现了自己“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的做人准则。所以,“申报馆”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是新闻与传媒领域先驱的缩写和代名词,甚至算得上是海派文化的一个承载,是一块珍贵的史碑!

77岁《申报》停刊再启新征程

1949年5月27日,上海正式宣布解放,《申报》出版发行了它最后一期报纸,并在“终刊”号上刊登了进入上海的解放军宁可淋雨,不愿到居民家中休息的报道。

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解放第二天,经营了77年的《申报》宣布停刊,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内创刊,申报馆转为解放日报社使用。也是在这一天,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解放日报》的创刊号就出现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申报馆有了新的名字、新的使命。这幢优秀近代建筑迎来了历史新一页。新中国的媒体人继续在这幢申报大楼书写着新中国的新闻史,为上海市民提供民生信息,传递新闻力量。

作者:孙鑫 摄影:任国强

更多资讯

  • 申报馆变身网红地? 给个理由先,那些来打卡的年轻人2021.9.17

    2015年4月30日下午,有着中国现代报业发源地美誉的“申报馆”迎来了一次业态焕新。这一天,复旦校友齐聚汉口路309号,庆祝申报咖啡馆(The Press)开业。这几年,这里俨然已成为沪上著名打卡地。… 查看详情 >

  • 百年申报馆  今朝焕新颜2021.9.17

    今天,当你步行至外滩风貌区,驻足汉口路、山东中路口。街道未变,建筑未变,人文地脉未变,最大的变化在于百年人文建筑“申报馆”的与时俱进,通过细节上的修缮,内部空间上的焕新改造,让百年申报馆重现美丽容颜。… 查看详情 >

  • 老建筑会说话|申报馆,那些历久弥新的往事2021.9.17

    申报馆是由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首幢近代新型报业大楼。1918年竣工的申报馆占地占地736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檐口下部、壁柱上都有花纹,东北两面墙上整齐地在每层开有… 查看详情 >

  • 一条望平街 百年“申报馆”2021.9.17

    上海有很多小马路,历经百年风云变幻,不管如今有着怎样的面貌,或许已更名,或许已消失,但细细探究,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马路可能承载着百年海派人文历史,蕴含了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见证着上海百年风华和时代变迁…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