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专家: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有三个关键抓手

来源:上观新闻2024.4.15

当前,上海五个新城发展进入全面发力、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聚焦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形成梯次发展、优势互补、互相赋能格局,助力“五个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产业联动与协同创新」

在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上海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须以创新为导向,形成更科技、更绿色、更持续的产业联动,促进市域尺度的协同合作。

过去的产业联动模式多为低附加值、占地面积大和高能耗、高环境成本的产业调整,郊区产业大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这种模式带来郊区对中心城区的高度依赖,导致通勤和物资运输压力大、碳排放量高等一系列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城发展要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瞄准与中心城区能够形成合力的潜力产业,把日趋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空间。同时,避免单一产业链带来的脆弱性,探索在自身辐射范围内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实现二三产融合,增加二产地均产值,扩大三产规模、提升三产能级;深化打造独有的品牌标识,有力支撑中心城区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并积极与长三角其他节点城市加强产业互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基础,拓展低碳绿色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空间。相关新城拥有大学城和若干科研机构,集聚了颇具活力的创新人群,应促进产学研联动,提供资源、简化流程、优化支撑,培育“从0到1”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凭借相对宽裕的空间资源和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提升“从1到N”的科技承载能力。

长三角G60科创云廊二期项目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长的城市产业长廊”。

「交通整合与低碳集约」

构建内外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是促进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关键。合理规划和建设内外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能够在城市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每个部分内部实现顺畅的人流和物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需求。打造换乘便捷且舒适的综合交通系统,还是降低碳排放、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括构建便捷高效的重大交通廊道、建设内通外联的交通综合枢纽以及科学规划新城内部道路的“毛细血管”。

建设便捷高效的重大交通廊道应该包括快速公路、城际铁路和地铁线路等,以实现长距离的快速通勤。通过增加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干线交通的连接密度和频次,可有效减少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促进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的人员往来与交流。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到嘉定、奉贤和青浦等地的机动车行驶时间仍在一小时以上,交通高峰期可能到两小时,影响新城和中心城区之间的资源流动与人才互动。可通过延伸现有的地铁线路,新增城际轻轨或磁悬浮等快速轨道交通方式,提高现有地铁的频率和速度,提高快速道路密度,直接连接中心城区与五个新城。

新城交通枢纽是连接中心城区与五个新城的关键节点。建设功能完善、服务范围广的新城交通枢纽,不仅要实现不同交通模式的无缝衔接(如地铁、公交、出租车等),还应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停车场、自行车租赁服务、电动汽车充电站等,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同时,以公交导向开发为核心理念,大力推动站点与周边产业融合,提高可步行性和可骑行性,依托共享单车等相对低成本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城内部道路网络的科学规划,是新城发展全面发力、功能提升的基础。调研显示,部分新城内部的通勤时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亟须补全支路和慢行系统,减少内部通勤时间与能源消耗。新形势下,这些“毛细血管”不仅要保障基本的通行功能,还应考虑到慢行舒适、低碳环保、景观美化等多重因素。

例如,道路规划中考虑增加绿化带和人行道,促进安宁交通;建设便捷的慢行系统,配套完备的慢行支撑设施(饮水点、自行车停车点、淋浴房等),鼓励步行和骑行;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如实时交通信息发布、智能信号灯控制、智慧停车等,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设施提升与资源配置」

促进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一项重要内容是持续推动市级优质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实现全市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和完善,促进共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进人才和人口集聚,推动职住平衡发展,让各类人才留得下、能成业。

教育、卫生、养老和托育设施的均衡布局,是保障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前提。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新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部分新城的基础是原来的县城和工业区,存在居住和产业相对分离、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配置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推动教育卫生、养老托育等设施均衡布局,以在新城范围内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

其中,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确保新城宜居宜业的关键。这不仅包括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也应包括幼儿园、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引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仅能提升新城的整体教育水平,还能促进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才聚集。

新城发展全面发力、功能提升,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应设立足够数量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满足日常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应重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设施建设,制定平急转换设施的应急方案,切实提升应急水平。

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也应提上议事日程。五个新城可利用比中心城区更为宽裕的用地条件、更优越的自然环境,积极规划建设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人才是新城发展的基础资源。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新城落地生根。一方面,通过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各类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从而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住房选项,包括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等,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住房需求,并适当降低购房和落户标准,确保各类人才留得下、能成业。

就业人口与工作岗位在数量上基本相等,是新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职住平衡,新城规划应进一步注重商业、住宅和产业用地的开发量匹配与合理分布,有意识地缩短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的空间距离,增加用于休闲娱乐和锻炼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产业、交通和设施提升是促进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关键抓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着力解决新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加快完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进一步提升新城发展活力和能级,全力推动新城发展取得新成绩、展现新气象。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长聘教授 王兰)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