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拉满!上海今明两年再建18座“环上公园”,百公里项链镶嵌50颗明珠

来源:上观新闻2024.3.20

最近,家住虹梅南路的老李夫妇习惯了午饭后往春申公园跑:“里面梅花、樱花都开了,听说还种了海棠,因为是新开的,人少景美,老适意了!”

去年底,春申君黄歇的雕塑揭开面纱,宣告了春申公园的试开园,该园在今年初正式向市民开放。在上海所有已建成开放的公园中,它以追忆春申君疏浚河流、开垦荒地的历史脉络为独有特色,还具有森林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

眼下,越来越多市民已和老李夫妇一样,在家门口附近享有高品质的生态福利。

上海正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在去年宝山丰翔智秀公园、普陀春光公园、浦东沔青公园等首批7座“环上公园”率先建成开放的基础上,今年初又有浦东秀南公园、普陀启动林公园、闵行春申公园等11座“环上公园”建成开放,加上早年已建成开放的14座,上海“环上公园”已达32座。

上海绿化市容部门3月19日宣布,上海今明两年将再建成开放18座“环上公园”,并完成绿道、驿站等配套建设,沿外环两侧,在“十四五”末“编织”出一根造福全城的生态项链,上面镶嵌了50颗“环上公园”明珠。

“环上公园”布局图。 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建中心

一举两得

外环绿带是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重大生态项目,如今,这条平均宽度超过100米,已建成4000多公顷的绿色“项链”基本和外环重合,深植于城市和郊区间的柔性缓冲带,履行着生态隔离防护的重要使命。

然而随着外环两侧居住区的日益密集,居民对这条“项链”的休闲游憩功能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期许。

对此,浦东新区林业站副站长沈青云深有感触:“当初规划设计时,没想到沔青公园会如此受欢迎,天气晴好的周末,大批市民携家带口自驾来这里,交通拥堵成了常态。”

把时钟拨回上海宣布全面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前,那时的外环绿带还无法回应市民新增的期许。

外环绿带最初的定位就是快速建立一道生态屏障,什么树长得快、抵抗力好就种什么。20多年后,以意杨等为代表的一批大树的胸径已长到五六十厘米,小树林长成了浓密的“绿墙”,郁闭度过高,如何让外环绿带及周边空间在兼顾隔离防护功能的同时,增加休闲游憩功能,是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的重要考题。

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将绿带升级为公园带,是“一举两得”的好出路。

大伦敦绿带、四川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都是通过建设一批大型公园,形成最大宽度不小于10公里的生态空间,而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了宽度200米到1000米的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串起多座公园。

2021年,上海在“一江一河”后加了“一带”——全面启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到2035年,形成一个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空间。

环城生态公园带主要由“一大环”和“五小环”组成。“一大环”主要由“环上”(98公里外环绿带)、“环内”(楔形绿地)、“环外”(生态间隔带)构成。“五小环”指的是“五个新城”绿环。

“环上”是“十四五”期间外环绿带改造提升的重点,规划新增的36座城市公园将与顾村公园、滨江森林公园、闵行体育公园等已有的14座公园组成“环上公园”群,并设置三四十座绿道驿站(“环城驿”),建设步行、骑行功能兼备且连续贯通的外环绿道100公里以上,推动上海从“园在城中”逐渐转变为“城在园中”。

2023年9月4日,市民游客在金海湿地公园玩沙。 张海峰摄

共建共治

高品质的公园绿地,与其为邻的人们既是享受者,也是建设者。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上海公园城市建设要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回应和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因此,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能“一阵风”,而要常态化。

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打造,从规划立项阶段就有一个特点:怎么设计、建设,主要听老百姓的,花了大量时间对公园周边的居民进行调研、走访。

2021年9月至11月,环城生态公园带总体规划尚处于编制阶段,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就启动了“金点子”征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各渠道征集了4200多条来自市民的真知灼见。其中,25条“金点子”在首批环上公园规划建设时被采纳。

在之后的环城生态公园建设中,各级绿化部门更是把民意征询作为公园方案设计的必备环节。

春申公园在设计阶段组织了行南村等周边社区20余位居民开座谈会,征集意见10条,最终,“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增加中草药科普园”等意见被采纳,化为现实。

今年建成开放的唐丰公园原名高科路公园,新的名字也是周边居民贡献的智慧。公园规划建设时,周边居民对身边这座来之不易的“后花园”充满期盼,提了很多意见建议,其中一条集中反映“公园的名字过于普通”。经周边居民、设计师、园林专家、文化名人等共同商议,将公园改名为“唐丰”,有祝愿唐镇丰收富足的美好寓意。

同样在今年建成开放的汤巷公园,特意增加了一片11人制足球场、两片篮球场,还增设了滑板场和儿童单车道。在多种功能的引导下,唐丰公园吸引了更多市民游客,即使年龄相差较大,也能在公园里各取所需。

“汤巷公园是浦东乃至全市少见的体育设施‘家底’比较厚实的‘环上公园’,将其定位为体育主题特色公园,既避免了推倒重来、大拆大建,又顺应了民意。”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基建中心绿容基建科科长杨琴表示,确定了定位后,规划建设单位、设计师和周边居民开了好几场座谈会,主要议题就是抠细节——具体设置哪些类型的体育设施、数量是多少,才能尽可能兼顾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

目前开放的“环上公园”已经凝聚了许多市民的智慧,实现了他们当时的期盼,但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因时而变,“金点子”也会过时,解决不了新烦恼,满足不了新期盼。

2023年初,首批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开放,绿化管理部门邀请群众做考官,开展市民满意度问卷调查,主动接受评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后,各座“环上公园”设置了人民建议征集箱,让市民游客随时参与民主决策、监督、评估。

唐丰公园,位于唐镇,总面积约24.26公顷。 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保留荒野

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的“精致秩序”,环城生态公园是市民游客享受大自然原始魅力与宁静氛围的郊野空间,鉴于其区位特征、自然本底等资源条件,生态、自然、野趣、静谧才是其规划建设的关键词。

“这一点我们将加强解释和引导,告诉市民游客‘环上公园’的前身是上海精心抚育了几十年的林地,是珍贵的生态财富,这决定了‘环上公园’和城市公园的最大区别:只能有限度地进行改造提升,绝不能大刀阔斧。”上海市绿建中心主任张莹萍透露,最新出炉的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市民调查问卷即将上线。和往年版本比,问卷增加了“公园是否需要保留部分荒野区域”等问题,希望了解这座城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及重视程度,并在剩下18座今明两年建成开放的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中有所体现。

张莹萍表示,“环上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采用林地抚育更新、植物群落结构优化、土壤改良、水系连通、水质提升等生态措施,打造生态涵养、野趣体验、休闲康养、自然教育等功能。“环上公园”可以增设座椅、廊亭、厕所、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以及儿童游乐、健身器材等游艺设施,来基本满足公园运营管理和游客使用需要,但大面积的广场、停车场、建筑设施等应当受到严格管控。

没有盲目地为添加新功能而“大刀阔斧”,坚决不破坏好不容易“沉淀”下来的自然基底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今年全面建成开放的华泾公园在改造提升之初就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徐汇区绿化市容局联合上海植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团队调研发现,华泾公园有植物近200种,其中乡土物种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夏季各类访花昆虫超过50种。

“公园的生态价值容易被忽视,其实,良好的自然基底才是一座公园最大的魅力所在。”徐汇区绿化中心主任陆爱妃介绍,参与调查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华泾公园的定位就是一座为市民提供自然与环境教育的露天自然博物馆。除了利用现有生境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园内还设置了昆虫主题的儿童活动设施,刺蛾茧探险、蚯蚓滑轮场、蝴蝶攀爬装置、千足虫草坪广场……让孩子逐步了解身边的昆虫“土著”,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华泾公园位于徐汇区龙吴路以西,东至龙吴路、南至华泾路、西起老沪闵路、北临外环高速,旨在打造自然与艺术对话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 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