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_ > 正文

城市更新大会 | 国际论坛:让不同的人都能在更新中得到享受

来源:澎湃新闻2023.12.13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拍照打卡。他们或许是潮流青年,也可能是爷爷奶奶辈。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共享的含义和形式或许不相同,但一个好的城市更新项目一定会让不同的人都能找到和这个项目发生交互的机会。这或许就是城市更新中“共享”的意义。

12月12日,“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在上海静安区张园举行。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共生•共享•共为”。会上,Gensler副总裁、设计总监薛芸、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朱立琦、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娄永琪、意大利设计师、孟菲斯学派联合创始人Aldo Cibic、盖博建筑事务所国际执行总裁、中国区总裁Marius Ryrko通过中西不同的思想,就“共享”主题进行了碰撞和交流。

共享是将人和空间融合起来

薛芸首先表示,共享的场景很重要,对于城市更新来讲,建筑师除了把物理的空间搭建出来,如何填补里面的内涵和核心才是一个重要课题。城市更新的受众应该满足全龄化、全民化。

Marius Ryrko也表示认同。共享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共享使人类的需求在空间的角度中得到满足。当空间得以界定,把相关的要素用非常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那么人们就可以共同为这个空间负责。

朱立琦戏称自己是00后,因为他和他的建筑事务所是2000年之后参与很多国内的城市更新开发。在过去,他们会在项目中把应该保护好的建筑保护好,把没有那么重要的历史建筑用新的建筑去代替,而如今他们则是更强调整个项目的平衡。这种方法能够让生活平衡去成长,而不是纯粹从经济模式去做,可以既保护好老建筑,也在老建筑的基础上有新的建筑。

比如他最近在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杭州寺庙旁边做新建筑。他没有一味地模仿旧建筑,而是从空间上,以共享、共建的理念去规划,形成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让居民、周边的人、游客都可以去共享这些空间。

Aldo Cibic以切身体会向大家展示了空间共享的重要性。他住在同济大学附近的工人新村,这个区域有很多工作坊,也有很多初创企业,还有共享工作室。各种空间的融合使得这个区域闪闪发光,充满活力。他表示,共享就是将人文底蕴、人们生活和空间融合起来。

娄永琪也表示,城市更新中,人和人的活动是核心。城市更新并不是空间造好了,再想着往里面装内容,而是先有人,再有空间,这才是做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很多故事的开端就是人,人非常情绪,他不像机器一样要全部仔细计算之后再做决策。人也是评价者,项目的成功与否评判标准只有人。一个项目尽可能让更多的人获益,就是城市更新的价值。

共享是差异化模式创造可持续更新

事实上,在现在的城市更新中,共享的话题除了表示人是城市更新的核心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可持续的愿景,这是所有城市更新项目最终的目标,薛芸表示。

同样,朱立琦也认可城市更新不能太单一化,需要以各种尺度的差异和变化来吸引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城市更新不是为单一人群去做,只有单一的吸引力。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也可以发挥地方特色,以更加细小、精致、以人为本的开发模式挖掘当地的特色和个性。而这种差异化的更新模式则更加有可持续性。

Marius Ryrko坚持一定要把可持续性和与自然的融合放在城市更新的首位,因此治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更多地去切入城市更新。比如他们在大连的项目,在更新前期,他们与大连规划局首先进行讨论,确定哪些区域值得改造、哪些区域需要更新、哪些区域要推翻重建。因此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主体规划,再来做下一步的操作。

共享更要听从社区和社群的声音

在论坛上,国内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还强调了,在城市更新中一定要倾听人民的声音。

Aldo Cibic就表示,共享的前提好比是一个医生需要充分地去了解病人的病情。建筑师和设计师也需要感知力,能够非常了解别人所处的环境,帮助他设计出来既能够满足经济可行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作品。

娄永琪也强调了当做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时,一定要善于倾听里面老百姓的呼声,因为他们对于整个生活场景的理解要比任何设计师都要深,所谓智慧在民间。他在十几年前就一直从事社会创新,调研了很多老的街区。通过调研他发现,即使在非常极端的物质条件下,老百姓也会想着怎么能够更加体面地生活。所以要向老百姓学习、向民众学习,然后把这些智慧变成更多设计者的智慧。人人都是设计师,这就是所谓的“人民城市人民建”。

他强调,一个成功的项目一定可以在里面找到多重质量的集合,一个好的项目里面既要有非常好的高品质,更要有大众对于这个质量的满足。

薛芸最后总结道,在可持续的道路上,城市更新是一条百年之路,同时城市更新也强调了以人为本。让使用者、社区、政府、企业一起集合起来,共建、共享、共创,达到城市发展的高点。

作者:叶莺

更多资讯